我们经常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听别人提到一些Magic Number,什么向一个人推销一件商品11次肯定能成单,学习一样东西10000小时后能表现出更强的专业水平,次留/周留/月留分别达到40%/20%/10%之后就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产品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事实是,我们很容易给这些魔法数字提出反例。加上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这些数字即便真的成立,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也会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这不仅是成本问题,还是能不能做的问题。
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个产品在运营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魔法数字,它们往往以最吸引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个新用户被10个人关注后留存就会从10%提高到20%”。无论你是产品、运营、开发、BI、BD还是其他什么职位,你是否又会尝试把个性变成共性,从而让一个自然数变成一个人造数呢?
即便对我而言,无论是外部的道听途说,还是内部的日常发现,这些魔法数字都充满魅力,都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尝试的感觉。那么,我们是否要去追求这些Magic Number?追求的话,要怎么更“合理”和“经济”的去追求这些呢?
先分析数字形成的原因
这也意味着首先要拒绝所有道听途说——这些内容往往有强大的背书,大到微信、脸书、淘宝、小到“我朋友的一个项目”——你根本无法得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字,甚至,这只是他们的宣传,并且,为了达到这些明面上的数字,背地里亏得自己都不认识了。

回到自己的项目,
比如你专注于内容,发现最近“短”的东西更受用户喜爱。第一步很容易想我怎么去做些更短更碎片化的东西。然而事实是,“短”是因为现在的大众媒体都在把东西做短,用户见不到“长”的,数据天生就失真了。
如果你本身就是做短内容的,那确实可以考虑一个合适的“短法”。但如果你是做长内容的,就不应该把视角局限在长短之争中,而是试着思考如何长短互补。大众行为始终在改变,也从来都是不可逆的。顺应潮流不是让你把原本严谨的推断变成掐头去尾的不知所云,该有的坚持还是要有,无非是表达上略有变化——更适合分割,更多精彩的短句或片段,让人即便没看过全部内容,也能知道其中一二。剩下的还是去考虑什么东西更吸引用户、更具话题性,我们缺什么、不缺什么,从广度到深度,从时下热门到内容沉淀。
再以游戏为例。过去的游戏因为机能限制,往往会用大段的文本(旁白、对话、说明等等)去介绍世界观中的风土人情,稍有不慎就会变得冗长无趣。现在则倾向于把文本融入到画面中。文本量实际变多了,却因为大部分体现在视觉上,减少了其他文本的压力和容量,反而会给人一种内容更短的假象。也正因为缺少了一些关键的文本描述,我们也更容易发现很多游戏的对话糟糕或内容单薄——原先可能要用几句美妙的金句才能让人觉得背景中的某座山有多神奇多好看,现在直接出现在画面上了,确实好看,确实神奇。但山毕竟是山,现实中多的是,金句没了,意境也没了,干脆就不说或者少说吧。
找到数字的适用范围
“上周虽然新用户少了,但留存数据不错,都有60%。”一打听是原来是运营凑业绩,把投放都安排到了23~00点之间,能不好吗?马上就隔天了。
“升到10级的用户留存高达70%,我们是不是让到10级更容易一些?”实际情况是,10级前用户就流失了80%,10级后虽然有70%的留存,但也只是全部用户的14%。
有些数据看上去很美,但不具备普适性,就算有,也不见得是当下的重点。产品和团队要想生存下去,重点永远是营收和增长。如果一个数据无关这两项,或者只是别人的经验(注意我们在上面就全盘否定道听途说了),或者要经过很长转化才能关联上去,那显然这些数字也就看看罢了。
而当确实有关时,要推测能够推而广之到什么程度,以及需要的成本。
仍然以上面的例子来讲,假设半夜投放在加大力度后既能保持客单价不降低,又不会增加太多投放成本,那么这种数据“注水”为什么不要呢?何况尝试成本极低。

至于10级后留存很高,就算这些人100%留下,封顶也就20%的留存,还有80%的人走了,那是先解决前面80%的大头还是后面少数人呢?又要分情况来看。有些游戏依赖鲸鱼用户,那么只要钓到鲸鱼,丢到99.99%的用户都是可以的。有些则需要跑量,比如所谓的IAA游戏,能少丢一些就少丢一些。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要什么更重要,再来提出和执行改进方案。
(是不是又来了个99.99%的魔法数字?重申一下,这种数字本身就不靠谱)
方案和执行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于方案和执行孰重孰轻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实际上,新人不算,执行方总是担心方案不行,方案方总是怀疑执行不到位,要破除这种立场带来的偏见,就是所谓的团队磨合程度了。
方案方要对自己提出的方案负责,每一个方案都应该充分评估效果与成本。日积月累,执行方自然会根据执行结果做出判断。
执行方当然也要对自己的执行过程负责,才更容易得到方案期望的结果。
这中间既需要能力,也需要沟通,还需要信任。最怕就是失去信任。天时地利人和,前两样几乎都是运气,要是人和都没有,那还不如不做了。

所以,并没有Magic Number
有的只是因地制宜的优秀方案和执行而已。
本文首发于我们的公众号: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我们是否要追求Magic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