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真的想在电子游戏里失败。毕竟,游戏某种程度上就是 “力量幻想” 的载体 —— 无论是挑战《艾尔登法环》的 Boss,还是单纯想在《麦登橄榄球》里赢过你的朋友,目标始终是 “胜利”。但有一类游戏却围绕 “失败” 展开,甚至能让 “失败” 变得…… 有趣?
在 “肉鸽” 游戏里说 “你肯定会失败”,就像说 “中午你会饿”“下班回家会遇上高峰堵车” 一样理所当然。这类游戏的失败和 “魂类” 游戏不同,它不会让人感到挫败或沮丧,反而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再试一次就好”,我们总会这样说,哪怕已经过了午夜,而早上 6 点半的闹钟还在等着响。
“‘肉鸽’游戏依赖随机生成的关卡,玩家会被‘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的吸引力所吸引…… 这种未知本身就很有趣,能带来新鲜感。” 华盛顿特区的精神科医生阿什温・苏德(Ashvin Sood)博士在接受 Polygon 视频采访时表示。
苏德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儿童与青少年及其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他透露自己最近开始接触 “肉鸽” 游戏,并且彻底迷上了这个类型,还提到《死亡细胞》(Dead Cells)和《无间冥寺》(Curse of the Dead Gods)是他最爱的几款。他还特别提到了对《哈迪斯》(Hades)的喜爱 —— 这款由 Supergiant Games 于 2018 年推出的 “肉鸽” 游戏,成功将该类型推向了主流市场。

《哈迪斯》的一大魅力在于它的 “易上手性”。“《哈迪斯》把游戏机制解释得非常清晰,教学引导也做得很棒。” 新泽西州临床心理学家杰里米・利希特曼(Jeremy Lichtman)博士在视频采访中告诉 Polygon。利希特曼博士擅长认知行为疗法(CBT),也长期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
出色的教学引导还催生了 “实验欲”。“你会有一种掌控感,比如‘接下来我能组合出什么玩法?会发生什么?哪种策略能奏效?’” 利希特曼博士说。不过他也指出,有时 “肉鸽” 游戏的复杂性会成为 “门槛”,让部分玩家望而却步。“我觉得有些‘肉鸽’游戏,一开始在操作机制上可能就挺复杂的。” 利希特曼博士本身更偏爱 RPG(角色扮演游戏),但和许多玩家一样,《哈迪斯》成了他唯一 “入坑” 的 “肉鸽” 游戏 —— 即便要不断面对失败。
正如利希特曼博士所说,“‘肉鸽’游戏的核心就是‘多败’”,但失败并不一定会阻碍 “进度”。没错,你的确要从头重新开始游戏,但正如苏德博士所说,每一次尝试都能让你获得 “元进度”(metaprogression,指跨回合保留的长期进度)。
“从玩家的个人体验来说,人们玩这类游戏的乐趣在于‘下次尝试怎么能走得更远一点’,在于那种成就感 —— 而且这种成就感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解锁一小段剧情。” 苏德博士解释道。
在许多 “肉鸽” 游戏中 —— 无论是《哈迪斯》及其续作这样的热门大作,还是《传说法师》(Wizard of Legend)这类小众作品 —— 玩家死亡后都会回到一个 “枢纽世界”(hub world)。在这里,你会看到推进剧情的新对话,或是主角与周围角色关系的新进展。“即便失败了,故事依然在推进。我觉得这一点很关键,也很有共鸣。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即便搞砸了某件事,生活还是会继续向前,我们的世界还是会不断成长。” 苏德博士说。以《哈迪斯》为例,Zagreus(游戏主角,哈迪斯之子)每次出发前都能和Dusa对话,每次面对 “复仇三女神” 之一、首个Boss时,也能开启新的对话。“他们的关系不取决于你能走多远,无论输赢,这段关系都会变化。” 苏德博士补充道。

玩家在 “枢纽世界” 获得的不仅是剧情进度,还有游戏机制层面的成长。当我问利希特曼博士 “为何玩家愿意在每次死亡后从零开始 —— 毕竟‘肉鸽’游戏会清空之前积累的所有升级和属性加成” 时,他纠正了我的说法:“你并没有‘从零开始’,因为你的技能已经提升了。” 他解释道,“你对游戏世界的理解更深了 —— 而人类本身就有‘更深入理解周遭世界’的渴望,在‘肉鸽’游戏里也不例外。”
“我觉得‘学习’是人们喜欢‘肉鸽’游戏的重要原因。” 他说,“不只是学习,你还能不断实验…… 我们会一直尝试,直到获得真正丰厚的奖励。”
这些 “奖励” 通常用于调整 “Build”(玩法构筑),可能是跨回合保留的永久升级,也可能是新的武器技能。苏德博士认为,“自主性” 是 “肉鸽” 游戏的核心吸引力之一,而这种自主性就体现在玩家构筑玩法的过程中。“在‘肉鸽’游戏里,每一套你自己搭的 Build,都能让你感受到那种自主性 ——‘这是我的选择’…… 而且你的成败就取决于这套构筑。”
在 “肉鸽” 游戏中,“成功” 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当然,打通《死亡回归》(Returnal)看到片尾字幕是一种成功;但发现 “喷吐巨口炮”(Spitmaw Blaster)是最适合自己的武器,或是学会如何利用游戏中的 “寄生虫系统”,也同样可以被视作一种成功。

“实验” 本身就可能带来成功 —— 即便这种成功不是击败最终 Boss。而 “实验” 正是吸引人们玩 “肉鸽” 游戏的重要因素。“你可能有一个计划,但不确定它是否可行。” 利希特曼博士说,这种不确定性会促使玩家去实验,最终实现 “学习”—— 而 “学习” 正是 “肉鸽” 游戏吸引力的核心驱动力。“‘我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它在教我东西。’人们通常不会觉得游戏能‘教学’,但‘肉鸽’游戏本质上就是在做这件事。”
“学习” 与 “进度推进”“游戏技巧提升” 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 “再试一次” 心态。“玩家想的可能不是‘这次说不定能打败 Boss’,而是‘我该怎么打败 Boss?这个策略行不行?再试一次,换个策略说不定就成了,对吧?’” 利希特曼博士说,“我觉得这种吸引力本质上是‘我终将理解它’的那种期待。”
“肉鸽” 游戏的 “易上手性” 也会强化 “再试一次” 的心态。这类游戏的单局时长通常很短 —— 即便成功通关也花不了太久,而哪怕是短时间的一局,玩家也能获得乐趣、学到东西。“‘肉鸽’游戏更考验快速反应和即时操作,所以即便在这里或那里犯了错,你也会想‘我可以重来一次’。” 苏德博士说,“我发现最让人上瘾的‘肉鸽’游戏,单局时长都不会太长…… 比如 15 到 20 分钟一局,这个时长刚好能让你全神贯注地投入、好好发挥、推进进度。即便死了,你也会想‘再花 15 到 20 分钟试试就好’。” 单局时长短,会让玩家产生 “就算搞砸了,也能很快重新开始,回到之前的进度水平” 的心理。

不过,即便单局时长短,“肉鸽” 游戏的难度依然不低 —— 有时连资深玩家都可能卡关。但 “提前知道这类游戏很难”,反而会大大提升它的吸引力。正如利希特曼博士更直白的说法:“我猜玩‘肉鸽’游戏的人,大多都很清楚‘自己肯定会频繁死亡’这个事实。”
和 “魂类” 游戏一样,“‘肉鸽’游戏特别擅长契合玩家的预期”,利希特曼博士说。玩家知道自己会频繁死亡,但也知道 “死亡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元进度”、“学习”、“实验”、“微小的成功”—— 这些因素共同让玩家的 “能力” 不断提升。两位博士都强调,“能力提升” 是 “肉鸽” 游戏的核心吸引力。“人类天生就有‘获得胜任感’的渴望,希望能把事情做好、从中获得成就感,我们也喜欢在事情上取得成功的感觉。” 利希特曼博士说。
由于苏德博士的研究方向是儿童与青少年,他还特别提到,在 “肉鸽” 游戏中培养 “胜任感”,对年轻人有积极意义。“孩子们希望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看到他们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这种连接感真的很棒。” 他说。对任何人而言,“只要懂得合理利用,游戏都能成为调节情绪的好工具”。
一旦这种 “胜任感” 建立起来,熟练玩好转 “肉鸽” 游戏、在其中获得成功,几乎会变成一种 “本能”。“当你打到游戏最后、直面哈迪斯本人时,开局的几关通常会变得很简单。” 利希特曼博士说,他把成功通关带来的这种掌控感比作 “慰藉食物”(comfort food,指能带来心理慰藉的熟悉事物)。
尽管充满挑战,但随着玩家水平不断提升,《哈迪斯》这类 “肉鸽” 游戏确实会变成一种 “慰藉”。当然,你还是会失败 —— 但 “失败” 本就是这类游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一次次回归其中的原因之一。正如利希特曼博士的精辟总结:“失败,本就是它的核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