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伟大魔力之一 —— 或许也是人类大脑的奇妙能力 —— 在于将极度具体且私人的事物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共鸣。《Despelote》是一部自传式半纪录片风格的游戏,讲述厄瓜多尔首次成功晋级 2002 年世界杯期间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它也不仅限于此:这是一部关于「童年本质」的游戏 —— 包含玩耍、无聊、痴迷、编织幻想、对成人世界的旁观视角,以及成人世界如何塑造个体的一切。它美得令人心醉。
《Despelote》由胡利安・科尔德罗(Julián Cordero)和塞巴斯蒂安・瓦尔布埃纳(Sebastian Valbuena)创作,灵感源于科尔德罗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童年经历,以及他(当时也是整个国家)与足球的深厚联结。这是一段记忆的拼贴 —— 但记忆本身充满不确定性。游戏后期,科尔德罗在画外音中坦言,厄瓜多尔晋级世界杯是他四岁时的「第一段记忆」,虽画面鲜活,却遗憾不够完整 —— 于是在游戏中,他将自己设定为八岁。《Despelote》是他「理想中的记忆」。

尽管如此,游戏以极致的真实感与细节构建出沉浸式体验。这是一款看似简单的短篇第一人称叙事游戏,流程仅需几小时。作为「胡利安」,你游荡在家庭住宅、学校和公园,与朋友踢球嬉戏;参加婚礼时用气球踢向吊扇;偷听到父母的对话;和妹妹玩捉迷藏;妈妈带你出门、差遣你跑腿、命令你回家、要求你原地待命。
故事发生在 2001 年夏末,整个基多都沉浸在厄瓜多尔对阵南美各国的世界杯预选赛热潮中。胡利安的记忆在一场场比赛间跳跃,但赛事并非叙事核心,而是作为城市氛围中持续的背景音存在:商店橱窗的电视播放着比赛画面,街头巷尾的成年人热议战术与比分。
作为孩子,胡利安与足球的互动更具触感:他踢球。科尔德罗和瓦尔布埃纳设计了一套流畅且直观的第一人称足球操控系统 —— 自动带球却需精准操作(尤其是按住 R2 键奔跑时),射门通过握持并滑动右摇杆完成。这套系统同样适用于胡利安在家用主机上玩的俯视视角足球游戏《Tino Tini’s Soccer 99》(致敬 1993 年英国经典《Dino Dini’s Soccer》)。这个「游戏中的游戏」通过一系列缓慢却震撼的视角转换巧妙呈现,模糊了创作者、玩家与游戏角色之间的界限:正如《Tino Tini’s Soccer》占据了小胡利安的生活,《Despelote》这个「成年胡利安讲述自己童年的游戏」也悄然浸入我们的世界。
尽管游戏体量小、预算有限,对 2001 年基多的刻画却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视觉上,低多边形 3D 模型渲染出颗粒感的柔和单色调,宛如杂志印刷效果;简单却生动的 2D 黑白卡通人物与物品,恰似孩童眼中的世界重点。出色的音频设计将玩家更深拉入这个时空 —— 环境噪音与重叠的对话交织,勾勒出厄瓜多尔在经济危机与体育荣耀双重语境下的生活图景。这种呈现既具印象派的朦胧美感,又以罕见的现实主义(即扎根于真实世界)震撼人心,极少有电子游戏能企及。游玩时,你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但《Despelote》的时空并非静止。如同某些擅长跳跃叙事的独立游戏先驱(尤其是 Blendo Games 的蒙太奇神作《三十航班之恋Thirty Flights of Loving》),它巧妙运用电影化剪辑与并置手法。(电影基因流淌在科尔德罗血脉中:他的父亲塞巴斯蒂安执导了 1999 年犯罪片《Ratas, Ratones, Rateros》,这是首部获得国际电影节认可的厄瓜多尔电影,游戏中甚至能听到他父母谈论厄瓜多尔电影现状的对话。)游戏偶尔会跳跃到更漂泊的青少年胡利安的视角;后期更打破第四面墙,以纪录片形式呈现开发幕后。
因此,《Despelote》不仅是对创作过程的沉思,是千禧年之交厄瓜多尔生活的记忆纪录片,更是一篇关于「体育如何联结个体与社会」的可玩散文。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关于一个孩子踢球、看球飞向未来的游戏 —— 堪称奇迹。
原文:Despelote might be the best game ever about being a kid | Poly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