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 x Drive》充分展现了任天堂 Switch 2 的鼠标控制系统的优势,但却未能展现轮椅篮球比赛本身的魅力。流畅的转向与相对粗糙、混乱的抢断和投篮系统格格不入 —— 后者时而过于棘手,时而又简单得离谱。

你知道吗,当我穿上我的 “Drag x Drive” 牛仔裤 —— 直筒、深蓝色牛仔布料 —— 就意味着三件事:我准备好 “拖拽”,准备好 “驱动”,还准备好打一场球了。这款由任天堂开发的轮椅篮球体育游戏,是 Switch 2 在线多人游戏的展示之作,尤其彰显了 Joy-Con 2 的鼠标控制系统。令人惊喜的是,“拖拽驱动” 的操作体验确实很棒。但这还不足以让我一直玩下去。

回到我的牛仔裤话题(别担心,这是我今年仅有的两篇聚焦于裤子的评测之一 —— 更多内容请参见《2025 年恐怖特辑》)。你可以将分离的 Joy-Con 2 控制器在任何表面上拖拽,双手各持一个,但我发现用腿来操作更顺手。模拟推动轮椅轮胎的动作时,低幅度、快速且大幅度的动作最适合《Drag x Drive》。而且,就像长时间玩 PlayStation VR 2 一样,在《Drag x Drive》中快速进入状态也会让你很快感到酸痛。尽管这款游戏明显受到轮椅篮球的启发,但它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无障碍控制 —— 这感觉就像任天堂投篮时打在了篮板上(错失良机)。

在《Drag x Drive》中,推动轮椅在篮球场及类似轮滑 derby 的场地中移动的操作方式令人意外地直观。双手同时向前大幅度滑动,轮椅就会跑得更快。用任意一侧的控制器进行小幅度调整,就能改变方向;而大幅度滑动,自然就能让你快速转身。当 Joy-Con 2 平放在表面上时,按下扳机键就能抓住轮子刹车 —— 如果同时抓住两个轮子,轮椅就会完全停下;如果只抓一个,轮椅就会在保持动量的情况下旋转,便于进行急转弯。

我对《Drag x Drive》中脱离表面的输入操作不太感冒,这类操作主要用于完成特技等动作。例如,按住刹车并抬起控制器,轮椅就会单轮着地停在原地,这样能更轻松地避免对手抢断。紧接着抬起另一侧的控制器,就能完成一次兔跳,为远距离投篮增加额外高度。而传球操作则很奇怪,只需按一个按钮(同时按下 L 和 R 保险杠),投篮则需要抬起一只手臂,轻弹控制器来投出球。

那如何瞄准呢?别担心,在《Drag x Drive》中,精准度有时至关重要,有时却又毫无意义。投篮得分就属于后者。你的命中率会根据你在球网附近的位置而变化,只要站在罚球线以内靠近球网的区域,命中率就会达到最高,且这种精准度高得如同机械操作一般。在这个位置,即使你背对着球网,只要轻轻一弹,基本上就能稳稳投进一个基础的两分球。

正如你所料,三分球需要在三分线外投进,但根据我的体验,只有在正中心位置时,命中率才能达到最高。同样,你可以通过完成扣篮等特技动作来让得分增加 0.1 或 0.2 分。尽管从微分值到三分球的精准命中,这些都可能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实际上你很可能会投失。因此,最稳妥的做法似乎就是滑到对方球网附近,不用瞄准就轻弹投篮,这样就能持续得分。

另一方面,抢断和封盖则需要相当高的精准度 —— 考虑到基础得分如此容易,这两者的组合就不太理想了。撞到任何人都会让他们减速,但要在近距离主动从对手手中抢断球,唯一的方法就是正面撞击他们。理论上很简单,但由于你需要在表面上拖拽控制器来转向,而对手也在做同样的操作,移动轨迹就会变得非常混乱,一旦冲过了头,就很难调整回来。

成功抢断后,球其实只会弹到对手身后,这意味着你或队友需要冲过去抢球。在我的游玩过程中,我更多是在两个对手传球时站在他们中间,或者在他们因急于完成高价值得分而投篮失误后,趁机拿到球 —— 毕竟《Drag x Drive》刚上线不久,大家都还在摸索。我不得不说,尽管《Wii Sports Resort》中的篮球玩法有其局限性,但它对投篮和防守之间的平衡处理,我反而更青睐。

更复杂的动作虽然做起来、看起来都很酷,但往往不值得一试。

由于比赛主要是 3v3,场面不至于难以跟上,但最激烈的比赛最终往往变成玩家们快速地从场地一端滑到另一端,毫不费力地轻松投进那些几乎稳进的两分球。更复杂的动作虽然做起来、看起来都很酷,但往往不值得一试。2v2 模式也是可以的,但只有在大厅人数不足时才会开启 —— 只有当玩家断开连接时,机器人才能填补空位。

尽管有防守者等角色类型,但目前来看,全能型角色似乎是突破对手防线的最佳选择。目前,你需要匹配进入名为 “公园” 的大厅,比赛是实时进行的(看到场边其他比赛中的玩家,这种感觉还挺棒的),但没有快速匹配功能。这可能意味着等待大厅满人需要一点时间,但能和同一批玩家待一段时间是个不错的设定 —— 让游戏过程有了一种社区感。

偶尔会有迷你游戏在比赛间隙起到调剂作用,整个大厅的玩家都能参与。目前,这些迷你游戏只是快速赛跑,或者抢一个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的球。单人挑战包括不同难度的机器人对战、计时赛、跳绳等等,这些玩法介于娱乐和训练之间。其中一些可能暗示了未来在线迷你游戏的扩展方向。

在挑战等模式中表现出色,你就能解锁用于自定义角色的装备。不过,头盔的选择相当有限,除了角色自定义外,能打造的造型也相当普通。我估计短期内不会换掉我的猫耳朵装饰,尤其是在游戏这种平滑却略显科幻的平淡美学风格下。

玩《Drag x Drive》时,我总会想起《ARMS》—— 那款在任天堂 Switch 推出后几个月内上线的被低估的 3D 格斗游戏。那款拳击游戏中, fighters 拥有特殊能力,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原版 Joy-Con 的 motion 控制功能。这两款游戏本质上都是为了展示各自主机独特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体育类游戏。

但将《Drag x Drive》中几乎毫无特色、略带 Toonami 风格的可自定义角色,与《ARMS》中 Spring Man、Kid Cobra 以及极具标志性的 Twintelle 等角色的鲜明设计相比,胜负立判。更糟糕的是,《ARMS》的格斗系统巧妙地平衡了控制方案与富有冲击力的战术玩法。在我们的《ARMS》评测中,我们对它赞不绝口,尤其是它 “充满个性、色彩和细节” 的特点。在这方面,《Drag x Drive》确实搞砸了。

《Drag x Drive》在轮椅移动方面的操作很精准,但比赛设计的其他方面则完全不是这样。在斜坡和半管上滑行确实像个有趣的技术演示,但仅仅因为离得近就随意一弹就能得分,实在是太乏味了。我的篮球生涯在《Drag x Drive》中画上了句号 ——Joy-Con 2 鼠标控制的硬件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游戏本身却让我失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