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者对 “该救谁脱离驶来列车” 这一伦理难题的演绎或许有些噱头,但凭借其独特魅力与短小精悍的关卡设计,它堪称社交媒体时代的理想之作。
1967 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在互联网上被反复传播的梗。一辆失控的列车正冲向绑在轨道上的五个人,你可以拉动拉杆,让列车转向另一条轨道 —— 而那条轨道上只绑着一个人。你会选择干预,牺牲一人拯救五人吗?
要是其中一条轨道变成超酷的环形回车道呢?或者把电车换成嗜血的托马斯小火车?又或者,为了评论当下的政治争议,硬把整个困境改得面目全非?“电车难题” 最初是为了探讨道德决策,到了 2010 年代,它重获新生,成了各种搞笑、不羁又带点自嘲的电车梗的灵感源泉。如今,它或许正迈入第三个阶段 —— 化身为超现实互动喜剧游戏《电车难题》(The Trolley Solution)。

每个关卡都是围绕这个思想实验设计的迷你游戏,关联虽浅,却各有巧思。游戏里总有电车、拉杆和一个伪伦理困境,再加上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转折。比如,轨道被拆成拼图碎片,你得在限时内重新拼好;轨道旁有个通勤者,需要通过平衡刷社交媒体获得的血清素冲击来保持情绪稳定;还有一关直接变成视觉小说,讲一个日本女孩爱上了一辆电车,而这辆电车还威胁要撞死她的高中情敌。
显然,这一切都透着荒诞,开发者也和那些玩梗的人一样,从电车难题里看到了这种荒谬感。“这是把一件严肃的事,用一种滑稽的方式呈现出来,” 智利独立开发者 byDanDans 说。用 Reddit 上的话来讲,就是 “简直是发烂梗的免费素材库”。
既然核心笑点已经被玩滥,byDanDans 就把精力放在了把这个困境迭代成更离奇的场景上,还对迷你游戏进行了大范围试验,最后才敲定了最终的关卡组合。“有些版本太乏味、太无趣了,” 他说,“还有些是因为我想不出符合自己定的四条规则的迷你游戏。” 这四条规则是:每个迷你游戏必须有趣、与解锁它的困境相关、有新意、能颠覆预期。
即便如此,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噱头,那多半是因为它确实如此。《电车解决方案》最好被看作是一场围绕同一个笑话展开的加长版互动喜剧秀。但这个笑话足够有魅力,笑点也足够密集(每个迷你游戏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从关卡选择界面来看,总时长也相当精简),应该不会让人觉得腻。

从很多方面来说,它也非常契合社交媒体时代。笑点带着互联网密码,短小的迷你游戏更是完美适配快节奏的 TikTok,就算是不怎么玩游戏的人也能轻松明白。“我确实想做一款容易上手、容易通关的游戏,”byDanDans 说,“我之前的游戏太硬核,技术门槛太高,大多数玩家都玩不来。这次我想做一款所有人都能乐在其中的游戏。”
在伦理困境的语境下用 “乐在其中” 这个词,多少有点奇怪。要是 byDanDans 真的遇到了原始的电车难题,他会怎么做?“我会选那种法律后果最少的方案,” 他说,“我会报警、大喊求助,试着把他们解开或者推下轨道。” 所以他会无视这个思想实验的设定,编一个离谱的方案来增加点刺激?这倒挺符合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