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品弦音:里夫森的怒火》(Fretless – The Wrath of Riffson)是那种类型混搭的奇妙作品,看似离谱却意外地成功。这款由音乐人精心打造的回合制卡牌构筑节奏游戏,满足了我在许多直白的节奏游戏中得不到的渴望。和此前的《Hi-Fi Rush》一样,《无品弦音》将机制与音乐性的结合做到了对 “节奏苦手” 友好的直观程度,同时又暗藏巧思,让有音乐背景的玩家能收获别样的成就感。它对《杀戮尖塔》《小丑牌》等作品开创的卡牌构筑类型的热爱显而易见,但真正让它在日益壮大的卡牌构筑领域中脱颖而出的,是其对音乐的用心 —— 每一个机制都植根于音乐而生。

在《无品弦音》中,音乐就是一切。复古风格的世界里,每个像素都渗透着旋律与节奏。穿过一小片花园,花朵会释放出一连串舒缓的音符,仿佛你正拨动着一串悬挂的手铃或风铃。沉默却表情丰富的音乐人罗布(Rob)在前往一场真正的 “乐队大战” 比赛的路上,遇到的怪物都以乐器为原型,每个怪物都将游戏中风格多变的音景化为武器,阻挠他抵达目的地。以乐制乐,唯有亮出自己的曲单 —— 这正是整个卡牌构筑的核心设定:用你自己的乐器创作音乐。

罗布可以使用四种乐器:原声吉他、贝斯、合成器和八弦电吉他。每种乐器都有一套独特的 “riff(连复段)” 构成牌组,尽管你可以自定义配置,但每种乐器都有专属的核心机制,使其特点鲜明。贝斯有一个 “ slap(拍弦)” 计量条,若策略性地提升它,能让某些攻击威力大增,达到毁灭性效果。合成器是我很快就爱上的乐器,它利用 “状态音效” 并通过叠加效果放大伤害 —— 只要按正确顺序打出合适的牌,一两回合就能击溃强大的 bosses。八弦吉他或许是最难驾驭却也最具回报的乐器,它的 “推拉” 玩法会消耗自身生命值来换取破坏性攻击,最终还能召唤出强力盟友扭转战局。

每种乐器都需要不同的策略,以及对卡牌间互动方式的深入理解才能用好。每套牌组都藏着惊人的细节,你使用的每一次攻击、施放的每一个法术、施加的每一个状态音效,都带有计时节奏元素 —— 若能精准命中时机,就能提升效果。此前玩过《Clair Obscur: Expedition 33》这类在回合制战斗中融入时机要素的游戏,但它们的闪避和格挡窗口往往提示模糊;相比之下,《无品弦音》将格挡和增伤机制与每场战斗中 “实时创作” 的音乐节奏绑定,让人耳目一新。用合成器奋战数小时后,那些 riff 已刻入肌肉记忆,闭眼都能奏响一套 “痛扁连击” 交响曲。

节奏元素只是优化牌组的一部分。每回合你最多使用三张效果不同(或重复)的牌,每张牌都服务于乐器的玩法风格。合成器的牌能施加状态音效,而伤害牌则会在敌人处于特定状态时提升输出。选择出牌顺序以形成连锁效果,正是其卡牌构筑的核心。每回合你会抽新牌,必须利用手中的牌想办法 —— 把现有牌的收益最大化,可能就是浪费一回合与策略性横扫的区别。游戏初期,原声吉他的伤害与护盾牌会让你误以为玩法简单,可后续每种乐器对深层机制的挖掘,都不断带来惊喜。

若没有出色且多元的 soundtrack(原声),这一切都无从谈起。罗布的乐器决定了大部分战斗的背景音乐,但 bosses 会带着自己的旋律登场。《无品弦音》的音乐横跨多种风格,从合成器的电子节拍,到八弦吉他的失真重金属。而当人们不再用音符交锋时,音乐又会转入舒缓怀旧的氛围,让人想起启发其美学风格的复古 RPG。游戏本可以用流行的授权音乐省力,但它却塑造了多种听觉身份,每种都与游戏世界及其中的战斗深度融合。我不想低估其卡牌战斗系统的深度,但作为一名退役音乐人,我觉得《无品弦音》最动人的地方,是它对音乐的纯粹热爱,以及围绕 “作曲语言” 这一共同认知构建的世界。

《无品弦音》里满是基于音乐主题的 “世界观双关”。它玩转经典 RPG 套路,给它们披上音乐外衣:恢复生命值的酒馆挂着大大的四分休止符招牌 —— 因为 “你在这儿休息(rest)”,懂吧?装备系统是乐器的改装,比如效果器、拾音器和琴弦。仿佛这个世界里的万事万物都在为音乐而活,这种贯穿始终的可爱设定,重新点燃了我有时觉得已经消逝的创作欲。我耳朵里总放着音乐,每周还在纽约和一个 200 多人的音乐团体共事。但十年前,当我从职业音乐人转行写游戏评测后,那些曾如呼吸般在脑海中流淌的旋律,渐渐成了日常生活的背景音。偶尔听到一首共鸣的新歌、喜欢的歌手发新专辑,或是去看一场现场演出,才会像戴上旧手套一样,重拾对音乐的感觉。而《无品弦音》也给了我同样的感受,只不过,它的伴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卡牌构筑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